茶海浮潜:入门笔记

栏目分类茶海浮潜:入门笔记

你的位置:贝博体育平台代理 > 新闻动态 >

茶海浮潜:入门笔记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Hello 朋友,很久没有好好聊茶,因为我一直在随缘探索茶叶的“路上”,深知觉悟尚浅,没有什么好回头诉说。现在,猛然回头,发现幸运地避开了一些歧途,也许可以聊聊几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细节吧。在我看来,探索茶叶是一个极深极广极复杂的事情,我先回答两个基础问题。1.为什么探索茶叶?虽然当初非常确定茶缘很深,隐约觉得有一种力量推着我走进这座“山”,虽然也可以讲缘分如何引领自己越来越感兴趣,但这个答案是在路上逐渐拨云见日的过程。这是最重要的问题,也是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——我为何出发?此刻的我,尝试去描述身体这辆车的驾驶员(灵性的我)为什么想探索茶叶。茶,是条大道。是集合道法术器的事物之一。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、琴棋书画烟酒茶是艺术,茶是生活和艺术的交汇面。所有事物都可以一通道而万术通,茶在这里像是一个时空虫洞,同任何路上都可以由茶通向道。故曰大道。两年前因修习内观逐渐入道,离道越近,越能感知到那些集大成的事物的美。生活和艺术的一些侧面自然而然地被重新捡起,而茶是第一个也是最特别的一个。从道往回看,万千法门通向合一的大道(这不是information信息 或knowledge 知识层面的一句家常话术,这是一句经过experience 经验之后的体悟)。再往回看,术和器层面错综复杂。单论每一项精深之术,一辈子都不够攀爬或谈及精通。而茶由器至术、由术至法,由法至道的路,是如此经得起时光打磨,早已跨越了文明与认知的藩篱,成为人类共同遗产。和茶相关的任何一项,拿出来都是一条大道。茶叶的生长、制作、存储涉及生物化学美妙的艺术和人文地理风水的天地系统,茶叶的运输和销售涉及人类商业与历史的千年大业,茶叶的冲泡品饮涉及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之道与精神遗产。深知其中任何一项拿出来,都涉及极其丰富有趣的内容值得一生研究,比如海拔与气候叠加茶树与微生物相互成就的奇妙天成;陶泥技术与冲泡艺术相伴而生、相互促进的自然艺术……每一处都散发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精华。我站在山间雾中,被这无以言表的美冲击,没有任何挣扎,纵身一跃。如果总结一句话,可能是:物通道,美润神,此生缘,无可追。在大美之物面前,无数前辈已贡献一生心血,以上语言只求不毁不污已万幸。2.茶海浮潜,我已行之何处?在我看来,我现在大概在门框处,基本感觉把门框能触及之处都摸了一遍。在门内站着几位前辈,他们大概已经行至山间某处,因缘际会被我听闻,我在门外的呼喊被他们听到,他们陆续给我提供了指引和建议。但这门槛需要我自己迈进来,我在慢慢努力用功中。这个门槛叫什么呢?我觉得应该叫“品得出好东西”。千言万语,在茶面前,最终只有一句话——你能不能喝出来?品不品的出来,只有自己知道。这可不是用几个词描述味道层次,而是知道这一泡的水、壶、茶、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这茶气入神。就像如果一个人想学“生物动力蔬菜种植”(Biodynamic),面前有一盘菜,如果自己吃不出来是农药化肥版本的蔬菜还是纯生态蔬菜,那学习就大概率一直停留在术和器层面。这个过程一定需要一边训练感官敏锐度、一边学习知识,当然,最重要的是跟对人。但跟对人是个悖论,每个新手,或者每个人所处的阶段,都只能向下识别。所以,其实导致一部分人在求学的路上跑偏的根本原因,是识人能力。可是,识人终归不是一个可以向外习得的能力,而是向内识别能力的外显。千言万语,最终都会回到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:了解自己。很多很多人,都想要走捷径,其实走了大大的弯路。人生的游戏,捷径只有一个,就是自我认知,大道及捷径。在了解自己上用功,这个世界自然就呈现出相对应的程度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旅居十几个国家的路上,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去更多地方,因为自我觉知的深度决定了观察世界的深度。我越来越明确地感悟到,世界是自己投射的一面镜子,或者是一个梦境。言归正传,以我的悟道水平,大概能识别出面前的几位前辈,他们愿意多说两句,实属我的福报。下面就是我在门槛处,发现一路摸至大门处的几个重要的小事:1.了解自己的身体特质。如果对茶感兴趣,对喝茶感兴趣,想多喝不同种的茶,不论七大茶类按什么维度区分,都会涉及一个重要的特性,所有入口的物质都分特性,这个茶特性和身体的特性是否匹配。比如身体偏寒,寒性茶就要少喝,或者需要在特定季节、每日特定时辰喝比较合适。自己身体是什么特性,若你敏感,可以多读读《黄帝内经》或者听听不同前辈讲这本经典。这样一来,在大量品饮过程中,不至于把身体这个复杂的系统搞出毛病。出了小毛病倒也正常,毕竟很多年轻人经常喝冰水、喝各种不知道原料品质的加工饮品,身体出现异常总会先体现在表层,可以被识别。就怕不明所以地喝很多茶,身体出现问题,不知如何归因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“我不适合喝茶”或“这类茶不好”,这样就自断出路了。了解自己的身体特质去喝茶,就像了解自己的性格去找伴侣一样,没有好和不好,合适就是好。更重要的是,不要随便归因,这是个逻辑问题,但是个普遍性问题。2.多喝好茶建立标准。以上第一点是建立在“假设你喝到的茶都是一定品质以上的茶”的基础上说的。做到了解自己的特质的基础上,还需要喝到品质达到一定标准以上的茶。(并不分高标准或低标准,标准都是人为设定的,建立标准需要自己用功,本质上是个愿打愿挨的过程)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?因为大量喝品质相对不够的茶,依然会出现一些身体问题,导致得出一个结论,类似“我不适合喝茶”或“这类茶不好”。就像经常在街边吃油炸土豆,吃坏了身体归因“自己不适合吃土豆”。比如,很多人喝了几年或几十年西湖龙井,喝的都不是西湖龙井,很可能是浙江南部产区的龙井43茶树,经过不够熟练的茶人制作的绿茶,打了“西湖龙井核心产区”的牌子。比如,有些朋友喝了几年或十几年“景迈野生古树熟普”,大部分都是储存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之类的。但可能是云南某山上的茶园茶(人工种植非野生非古树、农药和化肥培育),更麻烦的是,有些茶的青毛茶加工过程不够熟练、发酵过程温湿度控制不熟练、储存在湿仓中加速转化等,导致活性低但异常物质多。类似情况不仅仅是花钱交学费,而是感官逐渐形成的标准和实际某种茶类的标准不匹配。说白了就是以为自己已经熟悉了这种茶的特点,其实形成了质量标准相对比较糟糕的茶的特点。打个比方,类似于想要学习骑自行车。从上手学习,到骑了十年,一直在骑各种破旧的共享单车。最后膝盖出现磨损,得出结论“我的腿不适合骑自行车”。如何建立标准?一句话就是多喝好茶。贵的茶不都是好茶,好茶也不一定都是天价(但肯定不便宜)。第一,不知道什么是好茶,就多听多问前辈。多听,多问,总会慢慢知道谁说的靠谱,谁的体系完整,谁有真东西。这也是先识人,再识货的。大部分入门,不存在直接识货的情况。如果你真的直接能识货,你也不至于在门外。第二,不要想着省钱,而是想着健康第一。很多人一听到一斤茶1400元、一个357克的茶饼1000元,就劝退了,甚至觉得遇到了奸商(说实话,这可能是好茶的基础价位)。说实话,我也只能劝一个算一个吧:如果想省钱遇见好东西,就像不努力就想遇见仙女一样,结果就是被仙女羞辱,或者被好东西躲开。大部分好茶,人工成本和加工成本就至少在某个金额以上,换句话说,如果你想健康地对待身体,喝茶的成本就在某个金额以上,换算到每一口,就是某个价格。举例:一款极好的2014年采摘、2015年5月压制的古树景迈熟普洱茶饼(357g)大概市场价1600元左右(如果识货的话,不识货的时候可能4000元未必能买到真的。),换算成每一次冲泡6g约25-30元。6g这样的好茶,一个人不停地喝可以煮3个小时至少。一杯某某街边奶茶多少钱?某咖啡店里一杯工业品配的茶园茶粉泡水多少钱?但对我来说,不喝奶茶、不喝咖啡(低质量)、不随便入口不知品质的东西,所以入口的物质的总成本远低于胡吃海喝的状态。基于此,入口的都是一定品质以上的茶,剩下的就是专注地循环用功了。第三,专注地感受、理解、交流、反馈。喝好茶,多喝。还远远不够。就像上下班开车开十年不会成为专业司机,除非专注地训练。所以,每一口都专注在感受茶汤在口腔中的感受。口腔对滋味和更深韵味的理解,和眼睛对眼前景物的形色和背后的韵味的理解是一样的,需要专注投入精力,或者叫做用心,心到了,感受就会越来越精微。我遇到的几位前辈,都有类似的建议:不要去尝试套用所谓专业的词汇去描述你自己的感受,而是尝试描述自己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,描述的越细微,心就会停留的越久。描述不是为了表达,而是为了专注。感受这一步做到了,后面自然就发生了。对不同的层次,对茶汤进入落下去之后升起的气,以及在身体中产生的细微变化,都会逐渐深入。这些过程,如果表达出来,请前辈给予反馈,这个正循环就会自然发生。不需要使劲儿。如果在一种类型的茶中探索了一段时间,当随机喝到一款不认识的茶,就立刻知道这款茶大致是什么类型,甚至是什么性状特点。这个时候,就差不多有了自己的标准。感官的练习,没有捷径。这是时间的艺术,也是人生最美的体验之一吧。3.水,比我想象的重要很多。我是最近才意识到的,水太重要了。一样的过程,体验过更好的,才知道区别。最近日常喝的水就是山泉水,在大理遇见张老师之后,开始经常用无为寺的泉水泡茶煮茶。加之张老师不吝赐教、悉心指导,我慢慢理解了水的重要性。之前有幸参加前公司茶派茶会,和玄霁老师聊过之后,意识到水不能随便用。我之前日常可以接触到最好的水是农夫山泉。但毕竟每个城市的同品牌也区分水源地,所以水质不尽相同。最近更深体会之后,再用其他水质作为泡茶载体,区别过于明显。从理论角度看,水主要影响有三点:矿物质、氧含量、pH值。- 矿物质主要是软水和硬水的区别,主要是钙镁离子的含量,影响茶多酚形成络合物,从而影响茶汤的鲜爽度。天然泉水是软水,更适合泡茶。- 氧含量影响芳香物质挥发。所以在煮水的时候,不能反复烧开,最好在烧开之后,将开水放入陶壶中保持温度。一般的煮水壶烧开之后要么变凉需要再烧,要么就持续保持沸腾,都会影响水的氧含量,从而影响茶汤品质。- pH值最好在弱酸性或中性,碱性水会导致茶黄素氧化。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细节:1)水最好不要重复烧开,尤其是对待上品好茶时尤为重要。2)如果是打来的山泉水,需要静置在阴凉处。3)烧开水之后,在泡茶煮水前,要等沸水安静下来,避免水的燥气影响茶的活性释放过程。4)针对不同的茶,注水方式略不同,但原则上,注水过程需要非常静心,泡茶人在注水那一刻的心浮躁,会直接体现在茶汤上。当然,全程最好都要静心止语,但是如果在招待客人聊天没有条件一起止语,也至少在注水时止语。5)上善若水。水承载道,水知道一切答案,所以和水相关的所有事情,都会直接影响茶的最后效果。以上,感恩遇见。愿每个人都能遇见适合的茶。大理 银桥乙巳年 申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